【箕畚是什么意思】“箕畚”是一个汉语词语,常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尤其在《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故事里出现过。它指的是两种用于盛放或搬运物品的工具,分别是“箕”和“畚”。下面将对“箕畚”的含义进行详细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其具体解释。
一、
“箕畚”由“箕”和“畚”两个字组成,是古代常用的劳动工具,主要用于装土、运土等日常劳作。其中,“箕”是一种用竹条或木条编织而成的工具,形状类似簸箕,用于盛放轻质物品;“畚”则是一种较为坚固的容器,多用于搬运泥土或杂物。
在“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带领子孙每日用“箕畚”搬运山上的泥土,体现了古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因此,“箕畚”不仅是一种实物工具,也象征着勤劳与毅力。
二、箕畚详解(表格)
词语 | 含义 | 来源 | 用途 | 形状特点 | 文化意义 |
箕 | 一种用竹、木等材料编成的器具,形状像簸箕,用于盛放轻质物品 | 古代文献 | 盛放谷物、泥土等 | 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有提手 | 体现古代劳动智慧 |
畚 | 一种较坚固的容器,多用于搬运泥土、石块等重物 | 古代文献 | 运输建筑材料、泥土等 | 多为长方形或桶状,底部较厚 | 象征辛勤劳动 |
箕畚 | “箕”与“畚”的合称,指代这两种工具 | 《列子·汤问》 | 搬运、运输 | 两者结合使用,功能互补 | 象征坚持不懈的精神 |
三、结语
“箕畚”虽然只是简单的劳动工具,但在古代社会中却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帮助人们完成日常劳作,更在文学作品中成为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了解“箕畚”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与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