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且偷生历史典故】“苟且偷生”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指只顾眼前利益,勉强维持生存,而不顾及长远或原则。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历史典故,常用于批评那些在困境中为了生存而放弃尊严、理想或道德的人。
一、
“苟且偷生”最早出自《左传》,后来被广泛用于描述那些在乱世中为了活命而放弃操守、妥协退让的人物。历史上有不少人因时局动荡、战乱频仍而选择“苟且偷生”,但他们的行为也常常受到后人的批评与反思。
该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复杂性,也揭示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虽然“苟且偷生”有时被视为无奈之举,但在道德和历史评价中,它往往带有贬义。
二、历史典故简表
典故名称 | 出处 | 背景简介 | 意义说明 |
《左传·宣公十五年》 | 《左传》 | 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交战,晋军战败,部分将士逃亡,不愿战死,选择投降保命。 | “苟且偷生”最早见于此,形容在战败后为求生而放弃战斗精神。 |
《史记·项羽本纪》 | 《史记》 | 项羽兵败垓下,乌江自刎前拒绝渡江,表示“宁死不辱”。 | 反衬“苟且偷生”的对立面,强调气节高于生命。 |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 | 《三国志》 | 王朗在战乱中投降曹操,后被曹丕重用,但世人多讥其“苟且偷生”。 | 表明“苟且偷生”常用于批评缺乏气节之人。 |
《宋史·岳飞传》 | 《宋史》 | 岳飞被秦桧陷害,含冤而死,后人称其“宁死不屈”,反衬当时一些人“苟且偷生”的行为。 | 强调忠贞与牺牲精神,对比“苟且偷生”的软弱。 |
三、结语
“苟且偷生”虽有其现实考量,但在历史评价中,它更多地被用来批判那些在关键时刻放弃信念、丧失人格的人。在面对生死抉择时,真正的英雄往往选择坚守气节,而非只为苟活。这一成语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工具,也是对后人的一种警示:在困境中,如何选择,决定了一个人的价值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