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公出自哪部著作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中华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思想之一,常被用来表达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和政治理念。那么,“天下为公”究竟出自哪一部古代经典著作呢?本文将对此进行简要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内容。
一、
“天下为公”这一概念最早见于《礼记·礼运》篇中的《大道之行也》一节。这段文字描绘了儒家理想社会的蓝图,强调“大同”社会的特征,即“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人无私,天下为公。该思想后来被孙中山先生引申为革命口号,成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精神支柱。
虽然“天下为公”并非直接出现在《大道之行也》的标题中,但该文是其思想来源的重要依据。因此,广义上可以认为“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一节。
二、信息对比表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礼记·礼运》篇中的《大道之行也》 |
原文出处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作者/来源 | 儒家经典《礼记》,成书于战国至汉初 |
含义 | 强调理想社会应以公共利益为重,人人平等,无私无争 |
历史影响 | 被孙中山先生引用,成为近代民主革命的重要理念 |
常见误解 | 有人误以为“天下为公”直接出自《大道之行也》这一标题,实则为其中一段话 |
三、结语
“天下为公”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也在现代政治文化中持续发挥影响。了解其出处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这一思想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如需进一步探讨“大道之行也”的全文内容或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解读,可参考相关文献资料或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