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肠辘辘是什么意思】“饥肠辘辘”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非常饿的状态。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肚子饿得发出声音的情景,常用于日常口语或文学作品中,表达对食物的强烈渴望。
一、
“饥肠辘辘”字面意思是“饥饿的肠胃发出辘辘的声音”,常用来形容人非常饿,尤其是长时间没有进食后的感觉。它多用于描写饥饿状态,带有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色彩。
该成语出自古代文献,常见于诗词或散文中,用以渲染人物饥饿的心理状态或环境氛围。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尤其在描述吃饭前或长时间未进食后的感受时更为常见。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饥肠辘辘 |
拼音 | jī cháng lù lù |
词性 | 形容词/成语 |
含义 | 形容非常饿,肚子发出声音 |
出处 | 古代文献(如《诗经》等) |
用法 | 多用于描写饥饿状态,也可用于比喻精神上的渴望 |
近义词 | 饥饿难耐、饥不择食、肚饿如雷 |
反义词 | 饱腹满足、食不知味、饱食终日 |
例子 | 他一路奔波,到了中午早已饥肠辘辘。 |
三、延伸理解
“饥肠辘辘”不仅用于描述身体上的饥饿,有时也引申为对某种事物的强烈渴望。比如:“他对知识的渴望让他饥肠辘辘。”这种用法更偏向于比喻,表现出一种精神上的“饥饿”。
在写作中,适当使用“饥肠辘辘”可以让语言更加生动,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但要注意语境的搭配,避免用词不当。
总之,“饥肠辘辘”是一个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成语,适用于多种场合,是中文表达中一个值得掌握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