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清白以死直兮原文】一、
“伏清白以死直兮”出自屈原的《离骚》,是其表达忠贞不屈、坚守正道精神的重要句子。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与人格的坚持,即使面临死亡也绝不妥协。在古代文学中,“伏清白以死直兮”常被用来象征士人风骨和道德操守。
本篇文章将围绕“伏清白以死直兮”的出处、含义、文化意义及历史影响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内容。
二、核心信息表格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屈原《离骚》 |
原文 |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
作者 |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 |
创作背景 | 屈原因忠诚而遭谗言所害,被流放后写下此诗,表达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不满。 |
字面意思 | “保持清白的节操,为正直而死”,表达了对纯洁人格和坚定信念的坚持。 |
深层含义 | 强调士人应坚守道德底线,宁死不屈,体现儒家“士不可不弘毅”的精神。 |
文化意义 | 成为中华文化中“气节”与“忠诚”的象征,影响后世文人价值观。 |
历史影响 | 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常被引用以表彰忠臣义士。 |
三、延伸理解
“伏清白以死直兮”不仅是屈原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他以自身为例,呼吁世人坚守正道,反对奸佞。这种精神在后世被不断传承,成为文人墨客的精神支柱。
在现代语境下,“伏清白以死直兮”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面对诱惑与压力时,要保持内心的清明与正义感。
四、结语
“伏清白以死直兮”作为《离骚》中的经典名句,不仅展现了屈原的高洁品格,也承载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对理想与操守的追求。通过对其背景、含义及影响的梳理,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一诗句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