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狗盗成语解释及成语典故】“鸡鸣狗盗”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意是指鸡在早晨啼叫、狗在夜间吠叫,后来被引申为微不足道的小伎俩或低劣的手段。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虽然有一定的技能,但这些技能并不高明,甚至有些卑劣,无法胜任大事。
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鸡鸣狗盗 |
拼音 | jī míng gǒu dào |
出处 | 《史记·孟尝君列传》 |
释义 | 原指鸡在天亮时啼叫,狗在夜晚吠叫,后比喻微不足道的小技或低劣手段。 |
用法 | 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近义词 | 卑鄙手段、小聪明、雕虫小技 |
反义词 | 大智大勇、高瞻远瞩、才高八斗 |
成语典故:
“鸡鸣狗盗”这一成语最早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孟尝君的故事。
孟尝君是齐国著名的贤士,门下有数千门客,其中不乏奇才异士。有一次,他被秦王扣留,无法回国。他的门客中有一位名叫冯谖的人,暗中派人去秦国贿赂权臣,最终成功将孟尝君救出。
然而,在逃亡途中,他们需要通过函谷关。当时关门只在天亮时开启,而他们却在半夜到达,无法通行。这时,一位擅长学鸡叫的门客模仿鸡叫,使得守门人误以为天已亮,便打开了城门。接着,又有一位擅长学狗叫的门客,假装成偷狗的人,混入城内,为众人找到了一条通往城外的路。
这两位门客虽无大才,但凭借一技之长,帮助孟尝君脱险。后来,“鸡鸣狗盗”便成为形容这种小技艺的成语,带有轻微的贬义,强调其作用有限,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总结:
“鸡鸣狗盗”源自古代历史故事,原本是对两种小技能的描述,后来演变为对微不足道手段的讽刺。虽然这些技能在关键时刻可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它们并不足以代表真正的才能。成语提醒人们,不应过分依赖小聪明,而应追求更高的智慧与能力。
项目 | 内容 |
成语来源 | 《史记·孟尝君列传》 |
含义演变 | 从具体行为到抽象比喻 |
使用场合 | 贬义,多用于批评小伎俩 |
现代意义 | 强调不应只靠小聪明解决问题 |
通过了解“鸡鸣狗盗”的出处和含义,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其文化背景,并在实际使用中避免误解或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