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东鳞西爪出处于哪里

2025-07-23 01:59:15

问题描述:

东鳞西爪出处于哪里,有没有人理我啊?急死个人!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23 01:59:15

东鳞西爪出处于哪里】“东鳞西爪”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事物的零碎、不完整或不系统。它的出处和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略有不同,但其基本意思较为一致。以下是对该成语的详细总结与出处分析。

一、成语释义

成语 东鳞西爪
拼音 dōng lín xī zhǎo
含义 原指龙的鳞片和爪子分散在不同地方,后比喻事物零散、不完整或不系统;也用于形容文章、论述等内容支离破碎、缺乏整体性。
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学批评、学术讨论或日常表达中,形容内容不连贯、结构松散。

二、成语出处

“东鳞西爪”这一说法最早并非出自某一部经典古籍,而是现代文人对古代文献的一种概括性引用。根据现有资料,它最早出现在清代学者赵翼的《瓯北诗话》中,用以形容诗歌创作中的片段化现象。

具体出处:

- 原文:“东鳞西爪,各据一隅。”

- 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诗歌中的描写如同龙的鳞片和爪子一样,分散在各个地方,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因此显得零散而不统一。

后来,“东鳞西爪”逐渐被广泛使用,不仅限于诗歌评论,还被用来形容各种内容不连贯、结构松散的现象。

三、常见误用与辨析

项目 内容
易混淆成语 “东拼西凑”、“零敲碎打”
区别点 “东鳞西爪”更强调内容的零散和不系统;“东拼西凑”则侧重于拼接组合,多用于形容材料来源杂乱;“零敲碎打”则强调动作的零碎和不连贯。

四、使用示例

1. 他的文章东鳞西爪,缺乏逻辑性,让人难以理解。

2. 这部小说虽然情节丰富,但结构松散,读来东鳞西爪,缺乏整体感。

五、总结

“东鳞西爪”虽非出自某一具体古籍,但其意象源于古代对龙的描绘,后经文人引申,成为形容内容零散、不系统的常用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它常用于文学、写作或学术评价中,提醒人们注意内容的完整性与逻辑性。

表格总结:

项目 内容
成语 东鳞西爪
拼音 dōng lín xī zhǎo
含义 形容事物零散、不完整或不系统
出处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
用法 多用于文学批评或日常表达
易混淆词 东拼西凑、零敲碎打
示例 他的文章东鳞西爪,缺乏逻辑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东鳞西爪”虽非传统典故,但在现代语境中具有明确的含义和广泛的使用价值。了解其出处与用法,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表达中更加准确地运用这一成语。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