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躯赴难的意思】“捐躯赴难”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为了国家、民族或正义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个成语蕴含着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牺牲精神,在历史中常被用来赞美那些英勇无畏、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捐躯赴难 |
拼音 | juān qū fù nàn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捐躯赴难,死而不悔。” |
含义 | 指为国为民,甘愿献出生命去面对危难,不惧牺牲。 |
用法 | 多用于褒义,形容英雄人物或有志之士的高尚情操。 |
近义词 | 舍生取义、视死如归、以身许国 |
反义词 | 投降叛变、贪生怕死、临阵脱逃 |
二、成语背景与文化内涵
“捐躯赴难”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忠臣良将或仁人志士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最高尚的品德之一,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以及“忠孝节义”的价值观。
在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将领、文人、革命者都曾以“捐躯赴难”自勉,比如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忠诚与担当。
三、现代意义与应用
在现代社会,“捐躯赴难”虽然不再频繁出现在日常语言中,但它所代表的精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无论是在抗震救灾、抗击病毒、维护国家安全等关键时刻,都有无数普通人默默奉献,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他们的行为正是对“捐躯赴难”精神的当代诠释。
四、总结
“捐躯赴难”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强调的是在危急关头,个人愿意为更大的利益而牺牲自我。这种精神不仅在古代备受推崇,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总结要点 | 内容 |
成语含义 | 为国为民,甘愿牺牲生命 |
文化价值 | 体现忠诚、勇敢、无私精神 |
现代意义 | 在危难时刻,勇于担当 |
应用场景 | 历史人物评价、英雄事迹描述、激励教育 |
通过了解“捐躯赴难”的含义及其背后的文化价值,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并在现实中践行这种崇高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