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骨支床故事来源是什么】“鸡骨支床”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典故,常用来比喻人身体虚弱、病重,或形容生活困苦、无依无靠。这个成语虽不常见,但其背后的故事却颇具深意。
一、故事来源总结
“鸡骨支床”最早见于《晋书·王导传》中的一段记载。故事讲述的是东晋名臣王导在一次战乱中,因过度劳累和忧思而患病,身体极度虚弱,甚至到了“骨瘦如柴”的地步。有一次他卧病在床,病情严重到连支撑身体的床都显得沉重,于是有人用鸡骨来支撑他的身体,以减轻床对他的压迫。后人便以此来形容一个人病重体弱、无力支撑自身。
这一典故后来被引申为一种比喻,用来形容人在困境中艰难维持生活,或者形容人因长期劳累、疾病而身体衰弱,几乎无法支撑自己。
二、故事来源信息表
项目 | 内容说明 |
成语名称 | 鸡骨支床 |
出处 | 《晋书·王导传》 |
故事背景 | 东晋时期,王导因战乱和忧思患病,身体极度虚弱,用鸡骨支撑床体 |
典故含义 | 比喻人身体虚弱、病重;也可引申为生活困苦、无依无靠 |
文化影响 | 后世多用于文学作品中,表达人物病弱或处境艰难的状态 |
现代使用 | 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描写,较少口语化使用 |
三、结语
“鸡骨支床”虽是古代典故,但在今天仍能引发人们对健康、生活状态的关注。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身体状况的细致观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病弱之人的同情与理解。虽然现代生活中已少有人用“鸡骨支床”来形容身体状况,但其背后的寓意依然值得我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