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骨支床的意思是什么】“鸡骨支床”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成语,常用于文学或古文语境中,用来形容一个人极度虚弱、病重到无法正常站立或行动,只能依靠鸡骨支撑身体躺在床上。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比喻意味,形象地描绘了人因疾病或年老而虚弱至极的状态。
一、成语释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鸡骨支床 |
拼音 | jī gǔ zhī chuáng |
出处 | 《南史·谢灵运传》:“尝自谓:‘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遂以‘八斗之才’为才高之典。然其性情狂傲,终不得志。及卒,遗体瘦削,几若鸡骨支床。” |
释义 | 形容人极度虚弱,病重到连身体都无法支撑,只能靠鸡骨般细弱的身体支撑在床上。 |
用法 | 多用于文学描写或古文语境中,形容人病重或衰老至极的状态。 |
近义词 | 骨瘦如柴、形销骨立、奄奄一息 |
反义词 | 精神焕发、身强体壮、精力充沛 |
二、成语背景与使用场景
“鸡骨支床”最早出自《南史·谢灵运传》,原本是描述谢灵运去世时的体态,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成语。它不仅用于描述身体虚弱,也常被用来表达对生命脆弱的感慨,或者在文学作品中渲染一种悲凉、凄美的氛围。
在现代汉语中,“鸡骨支床”并不常见,更多出现在古文阅读或文学分析中。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在日常对话中直接使用。
三、总结
“鸡骨支床”是一个富有文学色彩的成语,主要用来形容人因病或年老而极度虚弱的状态。虽然不常用于现代口语,但在文学作品中仍有一定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理解这一成语,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古代文人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