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一词多义】《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描绘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世界——桃花源,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在学习这篇古文时,“一词多义”现象是理解文言文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从“桃花源记”中常见的词语出发,总结其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并以表格形式进行归纳整理。
一、一词多义总结
1. “寻”
- 寻找:如“寻向所志”,意为“寻找先前的标记”。
- 不久:如“寻病终”,意为“不久就去世了”。
2. “志”
- 志向、愿望:如“处处志之”,意为“处处做记号”。
- 标志、记号:如“寻向所志”,意为“寻找先前的标记”。
3. “道”
- 道路:如“遂与外人间隔,不复得路”,意为“再也找不到路了”。
- 道理、主张:如“不足为外人道也”,意为“不值得对外人说”。
4. “间”
- 间隔、隔开:如“遂与外人间隔”,意为“于是和外界隔绝了”。
- 中间、期间:如“其间千二百里”,意为“这中间有千里之遥”。
5. “属”
- 类、种类: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意为“有良田、美池、桑树、竹林等一类的东西”。
- 跟随、归属:如“属予作文以记之”,意为“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录”。
6. “舍”
- 房屋、住所:如“便舍船,从口入”,意为“于是离开船,从水口进去”。
- 放弃、舍弃:如“屋舍俨然”,意为“房屋整齐有序”。
7. “乃”
- 于是、就:如“乃不知有汉”,意为“竟然不知道有汉朝”。
- 是、就是:如“乃悟前人之迷”,意为“才明白前人的迷惑”。
8. “若”
- 像、好像:如“仿佛若有光”,意为“好像有光亮”。
- 如果: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意为“如果是种田的,怎么会有富贵呢”。
9. “为”
- 是:如“此为何若人”,意为“这是什么样的人”。
- 替、给:如“不足为外人道也”,意为“不值得对外人说”。
10. “得”
- 得到、获得:如“得其船”,意为“找到他的船”。
- 能够、可以:如“得闻君之言”,意为“能听到您的言论”。
二、一词多义对照表
词语 | 含义1(常见义) | 含义2(引申义) | 出处 | 例句 |
寻 | 寻找 | 不久 | “寻向所志”、“寻病终” | 找到标记;不久去世 |
志 | 记号 | 志向 | “处处志之”、“志在千里” | 做记号;远大志向 |
道 | 道路 | 道理 | “不复得路”、“不足为外人道也” | 找不到路;不值得说 |
间 | 隔离 | 中间 | “遂与外人间隔”、“其间千二百里” | 隔绝;中间距离 |
属 | 类别 | 跟随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 一类事物;嘱咐 |
舍 | 房屋 | 放弃 | “便舍船”、“屋舍俨然” | 离开船;房屋整齐 |
乃 | 于是 | 是 | “乃不知有汉”、“乃悟前人之迷” | 竟然;才明白 |
若 | 像 | 如果 | “仿佛若有光”、“若为佣耕” | 好像;如果 |
为 | 是 | 替 | “此为何若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 是什么;不值得说 |
得 | 得到 | 能够 | “得其船”、“得闻君之言” | 找到船;能听闻 |
三、结语
《桃花源记》作为一篇经典古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一词多义”现象在其中尤为突出,理解这些词语的不同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归纳整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提升阅读理解能力。